首页 > 北翼季刊 > 2012年第三期 > 管理纵横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日期:[2012/8/20] 作者:[北翼集团] 阅读数:
    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企业更多的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中国经济也得以腾飞。然而,沿续到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已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其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未来,中国经济的前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简单的照搬照抄的模式, 探讨如何突破瓶颈。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这样评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也就是说,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植根于一定文化的沃土之中;管理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相适应。因此,要探索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就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着手于企业经营,深入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奥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积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交相辉映、极具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其深厚的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要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就必须把管理与中国实际相联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为本”、“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家的“崇法尚术,唯法为治”……都是我们深入总结、汲取和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性升华的基础。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观点。其最高范畴是“道”;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人统一为道,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其实质是“天与人为一”,主旨是把人与自然看成是相互联系、和谐一致的整体。儒家认为,把天地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起来,与天地一同合理地运转。 因此,“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人必须关注自己, 注重自身的修为, 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其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相融相通。 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也是阐明了人要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达到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天下趋于大同。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经过知行,最后达到天人合一。 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培养、作用于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投入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个人与组织协调发展,个人进步和企业繁荣。
    同时,“天人合一”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天与人为一”就是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其基本的目标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可持续能力、 公正和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使员工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二、“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两者都是并列的。儒家思想把管理的主体——人,推到管理的前沿。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管理的核心在于“人”,本质是“治人”。从管理的意义看,其就是一种对人的自我管理的文化。管理者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通过成己成物,以致管理天下。 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体现了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员工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树立起“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把尊重人、 关心人放在首位,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通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职员的有效配置,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员工潜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其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繁荣的目标。
    三、“修己安人”
    “修己安人”是以人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逻辑演绎,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 “修己”,指人的心性修养,就是要求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再去管理别人,管理天下。 “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修己安人”,也就是由个人推及整体,以个人发展带动整体进步。 对现代企业而言,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个人、群体的目标链条。个人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个人管理目标作为组织管理目标的基础。 前一目标的完成是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同时,组织管理目标的达成又为个人管理目标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最高战略。
    “修己安人”,以“德”为先,以“义”为重 ,以 “和 ”为贵 ,以“礼”待人。以道德为首位。管理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个人修养;并且将这些美德贯彻到施政的实践中去,从而影响被管理者能够上行下效,同心协力去实现组织目标。将“义”放在第一位。 “义”主要是对于管理者的道德要求。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理者只有以“义”为先,合理地谋利和得利,才能保障组织的安宁稳定。把以“和”为贵作为管理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强调以贵和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管理者只有使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各司其职,并且所有的关系汇总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秩序,组织全体成员才能同心同德,组织的事业才会发达。以“礼”待人作为制度规范。企业的发展必须在“礼”的范围内作为,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和睦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如果人人都重视自我修养和自我行为的约束,注重培养仁义道德,以身作则,管理成效将得到提高;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以实现“平天下”和“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四、“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所说的“中庸”并不是大家平时所理解的“平均主义”。 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所阐述的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蕴含解决事物矛盾的方法, 体现了企业管理中的适度管理原则。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解决方式。对管理者而言,就是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要注重度的把握,主张不偏不倚,行权执中,与时屈伸,刚柔相济,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衷和放弃原则,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观察。在中国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贵“和” 持“中”。 因此,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平衡表面上不相容或相互抵触的失误,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从而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包容一切,坚持中庸,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庸管理”主要分三个方面看待:其一,从整体发展看,既要安人,又要安己。 在经营状况良好时,企业要积极为社会多作贡献,感恩于社会;在经营不善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运营以及创新行为;其二,从具体管理看,管理者要保持刚性与柔性的平衡,要保持集权与分权的平衡,要保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的平衡,要保持长期战略与短期规划的平衡;其三,从管理文化看,管理者要注重权威与德化的平衡,维系权利的长久性。
    五、“无为而治”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 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无为,不是不为、没有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要顺其自然的基本原则。“道”即规律。由于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道”在起作用,任何人想要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人为干预,让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发展、变化便是不可能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因“道”之力有所作为;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以收到“以无事取天下”的圆满效果。道家思想在管理领域影响深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其二,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
    “无为而治”虽然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其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管理客体和下属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倘若一个企业所有的机构、部门和员工都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目标来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管理者理所当然也就“无为”而“无所不为”了。管理者只有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考虑与策划企业的战略和未来等大事,才能“无所不为”。
    任何管理模式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文化对于形成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起着根基性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诸多契合之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在实际工作中提炼、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
 
摘    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作者:邱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