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章
首页→ 北翼季刊2014年第二期经营之道
巴西的垃圾处理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阅读数:   日期:[2014-6-27]
 
  巴西地大物博,是世界资源大国。多年来,巴西在实践中创造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垃圾等的回收利用工作尤其富有成效,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分工合作的垃圾处理模式
  巴西的垃圾处理模式强调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的积极参与合作。在这一体系中,三方分工明确,在垃圾产生处理的过程中,社会方是垃圾的主要生产者,巴西政府积极倡导民众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去,垃圾产生后,由民众先把垃圾进行初步分类成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类(又称有机垃圾和包装物垃圾)。干垃圾,就是易于回收分类的垃圾,湿垃圾则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生活垃圾,政府的市政环卫部门则专门上门收集垃圾,干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再分类,湿垃圾则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或者是运往焚烧厂进行焚烧。干垃圾分类后,按照类别再提供给企业进行回收利用。
  (一)巴西本土公司和跨国公司也都将回收利用废弃包装材料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早在1992年,利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公司就在巴西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性环保组织“塞普利”。该组织致力于促进巴西城市固体垃圾的综合治理,提高垃圾回收利用水平,加强固体垃圾治理方面的环保教育。利乐巴西公司在回收利用包装材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利乐公司与企业合作,在世界上率先开发出复合纸包装盒等离子处理技术。此前,回收厂只能做到把纸浆从纸盒包装中提取出来,塑料和铝仍然混合在一起,而等离子技术能使纸盒中的纸、铝和塑料三种成分都彻底分离出来,使无菌纸盒包装真正实现了100%的回收。
  (二)成立拾荒者合作社。巴西垃圾处理模式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将城市拾荒者组织起来,成立拾荒者合作社(再生资源利用协会,又称赛普利,CEMPRE)。巴西大城市失业问题严重,很多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人没有工作,靠拾荒为生。当地政府免费提供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企业提供垃圾分类培训,帮助拾荒者组织合作社。
  市政环卫部门无偿地把收集来的垃圾运送到合作社分拣。过去在街头和垃圾场谋生的拾荒者如今在厂房内的流水线上把各种干垃圾分门别类,压缩打包,然后卖给在合作社登记的提供不同回收的厂家。建立拾荒者合作社投资很少,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高。合作社由拾荒者实行民主管理,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产品价格也不低,人均月收入可达200美元,相当于巴西最低工资水平的两倍。垃圾分拣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合作社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目前,巴西有约50万人从事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在合作社工作使过去处于社会边缘的拾荒者能够得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享有正规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使他们有一种社会归属感。
  二、巴西的垃圾处理模式做得好的地方
  通过使用这种垃圾处理模式,巴西的再生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据巴西有关行业协会统计,2004年巴西回收铝易拉罐90亿个,回收率达到96%,高居世界第一。巴西的回收率如下:钢易拉罐为88%,纸箱为79%,玻璃为47%,PET饮料瓶为48%,无菌包装纸盒为22%,塑料为21%,均居世界前列。
  从巴西的垃圾处理模式的运行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模式的好处:一是成本低。建立这种垃圾处理系统并不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巴西并没有太多的资金建立起一个像发达国家那样的垃圾处理体系,因此该模式的低成本很符合巴西的实际国情。二是效率高。从已经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式的垃圾回收率是非常高的,由于有具体的标准和高效的管理。该系统自建立以来一直保持很高的效率,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要超过发达国家昂贵的垃圾处理系统。三是民众易于接受。由于仅仅是将垃圾分成两类,便于民众的理解和操作。四是解决了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垃圾分类简单易行,能够吸纳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巴西的失业问题,并间接降低了城市的犯罪问题,参与到这个体系中的拾荒者既能够保证生存,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福利,使其获得较稳定的收入和较强的社会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