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章
首页→ 北翼季刊2015年第一期商海凭栏
上海商业经济新常态:零售技术革新是重要推力
  阅读数:   日期:[2015-3-13]
 
  近几年,上海零售商业的环境多变、影响多元、消费多向、发展多极,有一些新的现状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共识——其一,商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有序,规模和质量都提升至新的高度,但各个层面的增长速度都面临下行压力。其二,城市消费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更多的市场机遇接连出现,但同时也要面对消费分流、外流的多面挑战。其三,零售商业拥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催动新模式的发展星火燎原,但也要隐忍传统业态调整转型的阵痛;其四,商业企业积极倡导体验商业、人文商业的新理念,而一时又难以摆脱低价促销售、业绩定成败的现实尴尬……这些新现状不仅是当前时期有别于以往的发展特征,也是下一阶段的重要趋向,可谓为上海商业经济的“新常态”。
  中速增长是直接表现 
  商业经济规模转向中速增长是新常态的直接表现,不同区域、行业和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这些压力。2014年,上海商业经济的两项核心指标——商品销售额和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实现74143亿元和8719亿元,同比增长11.4%和8.7%,增速分别下降1.1、上升0.1个百分点。从新千年以来的趋势看,上海商业经济在经历了“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增长后,脚步放缓的特征十分明显。商品销售额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已经连续3年出现增速下降,且年均降幅高达4个百分点左右(论坛 房价 动态)。消费品零售额已经阔别两位数增长,连续3年维持8.7%左右的增长水平,常态化的特征更加突出。
  从区域看,全市各区县的销售增长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下行压力,尤其是郊区的增速逐渐回落至常态水平,成为近几年全市零售额难以维持高增长的重要因素。2014年,浦东新区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9%,8个中心城区的平均增幅为4.6%,8个郊区(县)的平均增幅为11%,与2011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2、5.7和8.6个百分点。17个区县中,增幅最低的仅有1.7%,而2011年的最低值为5.7%;增幅最高的为14.6%,2011年可达到20%以上。
  从商圈看,全市重点商圈的销售增长趋于平缓,市级、区级和郊区商圈的增幅水平显示出明显的梯度分布。与前两年相比,市级商圈对全市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区级和郊区商圈的增速也出现放缓。2014年,抽样监测的市级、区级和郊区商圈的销售水平分别下降0.8%、增长3.4%和8.0%,市级、区级商圈的增速明显低于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水平。从增速的梯度分布上看,消费从中心城区商圈向外围扩散的特征十分明显,次中心区、郊区和新城商圈仍处于发展机遇期。
  从业态看,全市主要商业业态多现中低速增长,百货店、超市等传统业态整体进入调整期。实体零售业中,购物中心借势商业地产实现快速发展,2014年销售同比增长8.1%;便利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增长5.3%,但增幅较前两年已有减缓;百货店、标准超市、大卖场受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销售低迷,均现负增长。餐饮业显现复苏势头,尤其是大众餐饮、时尚餐饮人气较旺,但中餐、快餐等主要业态的增速尚未达到预期。线上零售保持一枝独秀的高速增长,同比增幅达到32.8%,领先优势明显。
  消费分流是长期挑战
  上海商业转向中速增长既有经济螺旋式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也深受商品消费分流、大众消费转流、公务消费节流、高端消费外流、外部因素扰流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将成为新常态下的长期挑战。这其中,实体商业尤其是以百货店等主营商品销售的业态遭受到明显冲击。
  首先,消费市场的重心和渠道正在发生变化,逐渐由实物消费向非实物消费转移,由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移,实体商业的渠道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次,近几年国家法定假日、年休假政策不断完善和落实,航空、铁路和公路的运能和效率较快提升,市民出游更加便捷,自驾游、邮轮游、海外游市场异常繁荣。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对其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更带动一部分实物消费向市外、国外流出,其中以奢侈品等高端消费的外流最为突出,且有蔓延至日用品和食品消费的趋势。
  再者,反腐廉政措施的约束效应持续发酵,公务消费的“水分”被进一步挤干,为大众消费腾出时间和空间。餐饮行业已经显现回暖复苏势头,但礼赠消费、卡券消费的骤减对百货店、大卖场等业态的负面影响深远。
  此外,未来几年内影响商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有增无减。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曲折不定,国内外货币和金融市场操作频繁,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国内经济走向、行业政策和企业行为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市场稳定。
  消费结构转型创造新机遇
  上海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和消费内容正悄然经历着新一轮调整,城市商业的形态和格局也在同步变迁,两者相追逐、相促进,在新常态下为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空间和机遇。
  娱乐、休闲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日益增大,以“源”商业和“水岸”商业为代表的休憩业态蓬勃发展。人们正在“抛弃”家庭影院,返回电影院;KTV的客流水平也有增无减;游艺厅、溜冰场等娱乐项目往往人满为患;乐器、美术、烹饪等艺术类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人们走出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的百货店和购物中心,举家前往城郊的商业新地标,享受更自然和开放式的消费环境,收获旅游加购物双重体验。
  城市商业的外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全球化元素加快集聚。海外品牌密集进驻,品牌背后的品质和品味得到更多关注,越来越多非奢侈品的“原产地”大牌也深得粉丝追捧。全球化元素加快融入城市生活,日料、东南亚菜迅猛发展,精品、生鲜和进口商品超市快速扩张,众多消费领域的多元化、个性化趋势突出显现。
  兼具科技元素、设计感和人文情怀的产品成为市场新贵,伴随80后、90后进入婚龄而由个人消费向家庭消费延伸,市场宽度和价格承受力日益提高,将成为日用品领域下一轮大规模更新换代消费的发力点。大屏幕智能手机、电子墨水阅读器、智能穿戴设备、曲面屏液晶电视、无叶片电风扇、扫地机器人等一大批“科幻”产品蜂拥而至,迅速传播,赢得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些粉丝经济效应突出,甚至出现了近十多年来十分少有的排队抢购、奇货难求现象。加上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溢价能力强,整个市场的规模壮观,对商业经济的潜在拉动力巨大。
  城市商业与时尚、艺术紧密融合,品牌文化成为影响市场销售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商场策划和举办主题展示甚至专业展览,人文艺术氛围浓郁,不仅集聚人气、传达独特的商业品位,也是国际性商业城市“软环境”的价值呈现。品牌的力量被不断放大,独树一帜的品牌文化助力一大批快时尚和新时代品牌崭露头角,品牌专卖店、集合店的渠道份额进一步加大。零售商品牌及其自有品牌商品也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零售技术革新是重要推力
  此外,零售商业技术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平台不断推陈出新,带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方兴未艾,成为新常态下城市商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O2O、手机扫码支付、互联网金融、微商店、海淘、网订店取、3D试衣、“亚洲一号”、自动售菜机等一大批新名词、新事物接连出现、迅速普及,从展示、营销、挑选、购买、支付、配送等各个环节创新模式,强化服务,增进消费体验,有力推动城市商业新一轮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变革。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概括“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时指出:“模仿型和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显而易见的是,在“新常态”下,规模和增长的单一指标已经不再适用于衡量城市商业、尤其像上海这样高度国际化、现代化和成熟化城市商业的发展水平,我们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去重新认识,需要更完善的体系去评价,需要从更细致的层面精雕细琢地推动城市商业的长久发展。
 
 (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 顾晓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