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翼季刊 > 2015年第三期 > 笔耕园地
制度的笼子,核心在于管用,关键在于执行
日期:[2015/9/18] 作者:[郁悦] 阅读数:
——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要》体会
 
  在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要》一书中,尤其对“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专题感触很深。
  感触之一,必须搞清楚为何要制度的笼子。习近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型、长期性”。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规则。无论是孩童时代的游戏,还是奥运运动项目,都有相应的游戏规则。更不用说市场规则下的商务活动,都必须遵循相关的法规、企业的章程和制度。早在1876年,美国的亨利.马丁.罗伯特研究出版了著名的《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书,它把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包括法制、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逐利与制衡、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等涵盖其中。“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知到,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察、御吏、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不少在历代反腐倡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因此,制度与规则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它具有科学性、公平性和制衡性,所以,制度建设是源头和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这个笼子伴随着人类发展,只能完善,不可或缺。
  感触之二,必须搞清楚是什么样的笼子。现实中给人们的感觉,各种法规、制度比比皆是,而且从数量上看不可谓不多。习近平在书中多次提到“牛栏关猫”,也就是说栅栏太宽了,猫可以来去自如;还说到麻秆笼子,以及铁笼子的门没有锁。他指出:“我们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但不要让它们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既然认识到制度是源头和基础,但往往却把制度挂在墙上,因而会出现上级检查时,制度很齐全,这些制度的执行效果如何?管不管用?却少人问津。从深层分析,制度建设的核心是管用。反思我们有的制度设计时就比较粗,真正遇到问题需要对照时,却找不到相应的条文;有的制度则是照搬照套、脱离实际,制订出来后也许基本没有用过。习近平提到:“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制度作梳理和评估,从务实管用的高度,完善制度体系。
  感触之三,必须搞清楚制度的笼子必须靠执行力保证。有了管用的笼子,并非万事大吉,正如习近平强调的“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首先要明确执行力的环境,就是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中谈到“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其次要明确权力运行必须有制约和监督,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企业领导的权力必须置于法律法规、企业章程、议事规则、管理权限和规章制度之下,并按照要求实行党务公开和企务公开,自觉接受出资人、干部职工、市场和社会的监督。应该看到,制约、监督和问责追究是我们的短板,在制度执行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做到制度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第三要明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是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尤其在反腐败上,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成效取信于民。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企业制度必须干部职工一视同仁,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没用。
 
 
刘天陆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