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部刊物 > 2018年第二期 > 宝山改革开放40周年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  周爱华
日期:[2018/8/21] 作者:[宝山供销] 阅读数:

  今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宝山“撤二建一”30周年。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宝山人,不禁为家乡这几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十年前的我,大抵只有桌子那么高。对于“我生在何方、为何而生”的此类问题,我是无能也无力顾及的。只知道自己的家在一贫如洗的一个叫做罗店的小村庄上。住的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漏房”。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挣工分,家里也没见有什么结余。我那时候的梦想便是如何不让自己的肚子咕咕叫。以至于总是把父母常在耳边唠叨“要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之类的话抛在了脑后。每次听到人家在母亲面前告状:谁家的红薯地让人给刨了,谁家的桃子让人摘了……我和哥哥就会躲得远远的,变的特乖特听话。我也能隐约看见母亲眼角的泪花。
  到了1988年,我早已到了懂事的年龄。对于自己的家乡宝山也有了诸多的了解。宝山,沪之北翼、黄浦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扼上海门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环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要发展上海必须率先发展宝山。而此时,中华大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农村几乎家家都盖上了楼房。我们家也盖起了小楼,我的梦想也早已不仅是果腹了。我倒是没有将父母的期望抛在脑后,“好好读书,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成了我的梦想。这一年,宝山“撤二建一”元年。
  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些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而那些负重前行的人便是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他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在我失意彷徨时,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华森消防水带有限公司刚刚成立。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的我,刚从学校毕业。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地来华森报道。从53路巨龙车下车以后,沿着友谊路一直向西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要找的单位。眼前看到的厂房是经济转型时期的萧条景象。原来华森只是偏安在当时的宝山冷冻设备厂里面而已。和我想象中的“自动化”完全不是一个样子,我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正在这时,我遇到了踏入社会的第一位恩师—一位热心的大姐,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徐老师。(当然关于她的一切都是后来才得知的)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二话没说就带我下了车间,和我详细介绍了这套国际先进的消防水带流水线。看着这一台台崭新的机器在安装师傅的调试下,开始慢慢地运转起来,我的心情平复了许多。看着眼前这位人至中年的老师尚且如此努力,我能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普通的车间工人渐渐成长成了华森的技术骨干。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公司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奋战在生产第一线,遇到难题反复试验论证,攻克了一个个的技术难题。在水带的生产和开发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不少成果。华森已经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式企业,发展成了行业的佼佼者。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产品从原来单一的消防水带,增加到了现在的小口径输水软管、大口径输水管、消防应急包等多项产品。在几代华森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奋斗下,现在的华森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厂房,增加了一条生产流水线,厂区面积和生产规模翻了几番,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改革开放改变了宝山,改变了华森,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在不惑之年,我深深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上班乘的是53路巨龙车,上下班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还时常遭“三只手光顾”。现如今上海交通四通八达,地铁网络纵横交错。真正实现了“上天入地”的梦想。当年那个贫瘠的小村庄早已改头换面,由政府统一规划,建成了一排排小洋房。我也早就在市区买房成家立业。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宝山“撤二建一”30周年,亦是喜迎我们华森再次迁址之年。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我们或许已经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在干净整洁的车间里忙碌着、工作着……我庆幸我生在了这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