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部刊物 > 2021年第一期 > 2020年度骨干实践锻炼总结
实践锻炼总结——北翼集团张宇琼
日期:[2021/3/9] 作者:[宝山供销] 阅读数:
  郑板桥在《竹石》中写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在形容竹子的刚强坚毅、柔韧无畏;所谓磨砺的含义即是要将身躯百炼成钢、意志锤锻不屈。自2020年3月初始,我从对挂职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再到渐渐习惯于挂职与本职的两头奔忙,直到于烦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方才明白这次的“锻炼”中,领导们寄予的厚望和深意。正如《警世贤文·勤奋篇》中所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挂职锻炼是精选的磨刀石、刺骨的北寒风,让我们经过重重考验和不断自省,认识缺点、明晰短板、看见弱项,在反复的摩擦、陌生的环境、庞杂的体系中,学习、曾广、拓深;最终成就上品宝剑、凌寒花香。
  区总社办公室的一天,基本都从一个会议或一篇报告开始,有时会繁忙到一整天没时间坐下,有时也会很清闲得不知不觉就到了下班;而无论时间怎么分配,精力怎么平衡,办公室的工作无非就是流水席般接二连三的会议,和好像总是写不完的报告和信息。在我没有接触办公室工作的时候,认知里一直都觉得这是谁都干的来的事情,可以熟能生巧、也是手板眼见的功夫。但持续一年的高强度工作下来,才将将发现办公室这个阵地的艰险和宝贵,以为懂了的事情才刚刚露出端倪,觉得没问题的工作总是能找到几处错漏,没有一次雷同的会议、相似的报告,更没有一学就会的直通快车道。
  张伯端曾说过:“若要修成九转,先需炼己持心”,所以端正态度、保持本心、守好初衷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缺啥补啥”挂职锻炼核心内涵的源头;挂职并不是“挂了个寂寞”,我们要下一线、进基层,不是过客、亦不能是观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融合,挂职和本职齐头并进、互补共融。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比喻“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尤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即是如此;本心立根,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从干生枝、枝叶开花,不想当然、拒做闲人。
  总结全年,我参与接待了区委常委、副区长苏平、区委书记汪泓等宝山区政府领导,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袁泉等国资委系统领导,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张华、副主任马晨辉等市供销社、兄弟供销社领导,江苏省兴化市、山东省寿光市等全国各地区合作单位领导;布置、服务、拍摄、记录区总社内部会议超50场,外部来访调研逾30次,准备会议材料近百份。
  独立撰写企业新闻、单位信息等40余篇,学习公文收发、文件套头十数份,编写演示文稿、报告总结等20余篇,修改、编辑信息等各类文章过百份次,制作排版“光盘行动”、纪念庆贺、四史教育、供销社历史巡礼等多款宣传海报、展板、电子屏画面;参与讨论并提写包括羽毛球比赛、运动会(及先行赛)在内的各类活动方案,全程跟进活动的开展、服务和后期工作。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苏轼在《晁错论》中提出的观点,通俗一点来说,讲的就是“天才靠的是1%的天分和99%的努力”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烂熟于心的道理。在这些数字化了的办公室日常背后,是日复日、月复月相同而又不同的工作,相同的是属性、不同的是感悟,独自写第一份会议报告的时候,可能面对空白文档发愣上几个小时也不知道怎么开头,参考了一大堆资料,依旧写的磕磕巴巴条理不清;但是写到第十份、第二十份……把这些数字拆开分解,方能看到其中的挫折磨炼、百转千回、反复修改、逐字逐句的提高。案头工作可能真的是最枯燥的,我甚至有幸获得了宝山区档案馆征文活动的名次奖项,四史学习知识竞赛的团队第一名等成绩,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鞭策激励我继续向前、向上奋进的动力。
  相比较挂职锻炼有明确的“缺啥补啥”主题目标,新的工作环境、工作伙伴和各项任务,本职岗位的工作似乎被弱化了,变成了“完成就好”的数据指标,让我在年初至年中都全身心扑在了挂职的区总社办公室,大量新知识的涌入更加让本职工作变得无暇顾及,略显敷衍。刘禹锡在《问大钧赋》中写:“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其义是告诉人们要以自强不息为自己的原则,以日日进取为每天的行为准则,不能裹足不前、安于现状,因为不进则退、退而至底。虽然在区社办公室我在不断地吸收、奋力的补缺学习,但本职工作却被搁置一边,逐渐就真的开始倒退、积压;这便再次让我认识到了工作平衡和协调的重要性,更明白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丢、不能放;进取不是一头冒进、而是双线发展、多能力共同增长。
  挂职锻炼或成为了一个极好的契机,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和从各个方面开始观察自己的不足与短板,尤其突出在了本职与挂职工作的平衡之中,突出了自我拖延、目标不明等实际问题。古时教育家朱熹文言:“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在上半年将绝大多数时间花在挂职工作之后,通过逐步探索、平衡的过程,减少了两头奔忙的实际次数,开始在下半年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回了招商部的本职工作。从认识到每一项工作的轻重缓急、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开始,排布计划、列表管理,将繁复又不同、不能分身又要同步完成的两方工作,融合规划到一起,在大局观形成的背后再细分条框和时间轴。回过头来总结时才发现,这正是在工作的实践中面对自己最大的短板处,而针对性下的“工夫”,也正是“缺啥补啥”真正的意义所在。
  我一直都喜欢李白的诗,向往其才情恣意、洒脱而豪迈,但李白的诗里亦有“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这样奋发激励的句子,或许一开始对挂职存在的抵触心理,并非是在忙碌不停歇的工作中所消磨掉的,而却是在领导高度的重视下,由挂职小组作为一个团体参与的较之以往都更为不同又丰富的活动中,一步步被感动、骄傲、奋斗、向上的正能量所替代掉的。从区总社全系统各单位中选拔而出,聚集到一起的我们十数人组合而成的新团队,看似分布在四面八方各自的岗位,但实际上又时时聚集、一同行动、荣辱与共;这亦是一种全新的团队体验,让我对团队凝聚力、协同力、同步性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次在天际鱼肚白的时刻就进入高强度的田间劳作,第一次感受蔬菜大棚中超越40°C的高温,第一次用手亲切的贴近湿润的泥土,第一次这么近站在轰鸣的机械旁边看着线圈卷进轴承,第一次走进车间亲眼目睹颗粒聚合成为最后的成品;我坐在办公室里,面对客户洽谈,是一线工作;但是亲身感受到的基层劳作,更令人震撼到,那些实实在在的汗水和艰辛。现代人在都市的丛林中最缺乏什么呢?或许就是这种真实的温度、脸颊边的汗水、手上的老茧还有机械关停后的余温。
  说到团队建设,一年的挂职下来最深的感触可能还是要数拓展培训的那些点滴回忆;被寄予厚望时心中的担心和自满相互挣扎,发现体力仍旧太过脆弱的力不从心而又不愿服输,无论是要求逻辑的汉诺塔还是全方位技能调整的自制赛车,“玩”的时候真的很开心,回过头来再去细细品味又别样滋味心头起。重头戏当属团体辩论赛,离开了校园本以为再也没有如此直白而又酣畅的“对决”,那种智慧与反应的碰撞,场上的十几分钟远不及幕后,与队友的讨论准备来的意义非凡。其实输赢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名次从来不是激励的最好标准,所以拓展亦或培训的最终目的,根本不再是那看似闪闪发光的“第一名”,当代年轻人不需要自怨自艾,输了必当迅速爬起来,赢了更加需要反思,何况你的队友还在身侧,希望永远都在向前的路上。
  一年终止,新年伊始,扪心自问“缺啥补啥”到底看到缺了啥?到底又补了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挂职真的结束了吗?其实都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我缺少良好的时间观念,缺乏自律的控制和管理,锻炼不足导致的体力较差,自信过度连累了团队的成员;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并不可怕,反而是挂职教育我、告知我最珍贵的“拾贝”;一个见不到自己短缺的人,永远只在倒退而不会前进。成功无法一蹴而就,补缺同样任重而道远,慢慢学习了平衡工作的重心和任务的缓急,从月计划到周计划不断地细致整理,从事无巨细的记录到条块划分的清晰,我在学习、在成长、在补漏,也在一边查一边补的过程中看到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
  寒冬已闭,春煦踏来;你可闻到,傲雪凌霜,梅花独芳?